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能拍成这样,已然是不错了。老爸很全能,很囧,但更多的是边缘,是挣扎,是不停歇。用很老的梗,拍不出新花样,但拍得出真心真意。
但既是小成本电影,又何必取一个如此商业化的片名。在当下的中国影坛,光有这样的片名是完全不会对票房有任何帮助的。与其这样当初影片不如模仿娄烨的《推拿》,将影片叫做父与子,或父亲,或洗头。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当下注定与票房无缘,博得好口碑,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电影《推拿》的海报上不是也说了吗,“即使散客也要做”。即使只有一点点受众,一点点票房,只要拍出了想要的,想表达的,那也就够了。
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一片沃土,电影票房就像一颗摇钱树,小成本电影的每一次灌溉,只能得到它的几片金叶子,但好的口碑就像是好的养料,能让金苹果发育的很大。当它积累到足够大时,给一个契机,它自然就会落下。就像电影《泰囧》一样,没有《人囧》的好口碑,没有徐峥、王宝、黄渤等人之前所拍摄的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哪能有《泰囧》的成功。说到底小成本电影需要的不是钱,而是人心。
这是第二次看这部名字很囧的电影了,两次看感觉有些不一样.
1.以前觉得儿子很不懂事,条件那么好的相亲对象为什么不愿意。娶了是不是能改变狗屎一样的生活。 这次觉得,如果自己还年轻一样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与财富无关,是年轻该有的样子。
2.以前觉得儿子有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现在看来,这也许是我们坚守的,或许已经丢掉了的底线。这种自尊心给了沉重的生活最后一点活下去勇气。
3.儿子对父亲的态度,贫穷困难都可以相互取暖。对父亲很多的不理解,这也是我现在回过头看,自己父亲的爱是如此的深层。
可能很多人都如我一样,被国产电影愚弄的遍体鳞伤后每每自责自己手贱。但是终归有一种期望,所以总是在手贱然后自责继续手贱的循环中获得了众多可咒骂的素材。今天看完《全能囧爸》后,我是深深的感动了……
西安话,社会底层,残酷而温暖的生活,中国式的亲情,每一个人都那么真实,毫不做作。
相比那些吵的沸沸扬扬,什么明星大腕助阵的国产影片,鲜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几乎都逃不出恶俗做作的怪圈。
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表面高大上实际假大空的社会环境,使得电影制作和观影群体都体现出一种不可理喻的畸形,太多人都持着一种自以为的空洞和纸迷金醉的幻想熬过大半生。
这是一个充满心酸又满满浪漫温情的故事,这是一部让人在欢笑中感受悲伤的喜剧。
在象征团圆的元宵节,以父子情为题材的励志喜剧《全能囧爸》来的正是时候。影片讲述了一位乐观的农民老爸李国富,带着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儿子李发群来到西安,白天干着收废品的买卖,晚上给广场舞队吹唢呐,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要“活得牛X”的信念。为了要让叛逆期的儿子也建立这种信念,他一步一步逆流而上。被警察误捉,更让警察怎么给带来的怎么给送回去;给儿子找工作,骑着自行车死磕快递公司经理的小轿车,为了让儿子不再自卑,他拎着唢呐参加了电视选秀,唱起了摇滚乐,一幕一幕,点点滴滴,感人至深。
李家父子的生活中极尽艰辛,董春泽导演却没有刻意的营造悲伤,而是尽力的还原生活本身的质感和戏剧感,并通过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特点,制造出大量源于真实的喜感和笑点,使影片始终在悲与喜之间交替进行,带给观众一种内心的喜剧感受。
影片的笑料很多,李家父子与胖姑娘的相亲,“他婶”对李国富的“明送”秋波,都有不俗的笑果,难得的是
五星,平凡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当然除了最后的演唱稍微有一点励志和激励人之外,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平凡的爸爸与自己有听力障碍的儿子之间的故事。
我不知道这么好的片子为什么在豆瓣只有6.9分,里面的父亲的形象和儿子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无数次与现实世界中重合,虽然是部轻喜剧,但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刻意的笑料,有的全部都是平淡和真诚。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描绘的有声有色,不止是父子俩,还有送墨镜给爸爸的警察,给儿子补发工资的经理。以及那个长得不怎么漂亮,有点胖胖的妹子,和那个碰坏了保险杠坐在一边抽烟的哥们儿,每个人的表情都有灵魂在里面。
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属于社会底层的那一群人,其实他们并不幸福,在电影里他们也都是卑微而辛苦,但这部片子里并没有透露出阴暗的一面,反而在不断地努力,挣扎。
最后,当我真的看到爸爸为了儿子而踏上舞台的时候,其实已经很逼近我的泪点了,海选的舞台上,头顶的灯光淹没了爸爸的脸,他想要为儿子做点什么,却始终无能为力,这就是世界
《全能囧爸》成熟,是学会了认怂,但又永远不怂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manfw.com/voddetail/10906.html